《净土开示》界诠法师 宣讲(35)



35

  下面是顺菩提心。所谓顺菩提心,第一个叫无染清净心。这个清净心不要有所污染。所谓污染有具足种种贡高,种种世间的名闻,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搞个人的崇拜这种为自身就是有染清净心。要做到无染清净心才是顺菩提心。


  第二要安清净心。所谓安是安稳众生。众生心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他能够去安慰众生。没有一定的智慧去安稳众生,也是很难的。我们现在不具足,所以信愿要往生。


  第三是乐菩提心,乐清净心。就是好乐那个乐,使众生能够得涅槃之大乐,叫做毕竟大乐。眼前给他一点东西,只是图眼前的一点利益而已,不能使他究竟大乐。佛教是教育,佛陀是教育家而不是慈善家,他告诉大家要利益众生。当然,行菩提道要行六度,六度的前提就是要行布施。布施里面有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六度布施的其中之一。为什么要行财施?“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他布施的重点在这里。有人说,尤其社会上的人说佛教应该要多做慈善,才叫做利益众生。慈善,慈善要慈悲行善,有人这样理解,说行菩萨道。当然菩萨道要这样去做,这是相似的菩萨道。众生需要,他宁肯把身体都舍出去安稳众生,他能够这样子行种种布施。


  那么布施的目地是令众生能够得到智慧,究竟解脱,这是佛出世的一个本怀。没米吃,你买包米送他;没被子盖,给他一床被子;没衣服穿,买一套衣服送给他。这是不是布施呢?是布施。被子盖了会坏的;衣服也会坏的;米会吃完的,吃完了以后怎么?还想别人布施,继续救灾,继续扶贫。那不是究竟的办法,他没有办法摆脱他过去世所种的那种因。过去世他没有布施,所以他今生才如此贫穷。所以要让他能够明这个因果,他才会更好地去修行,去帮助他人。万一他有一天富起来了,他能够帮助别人,他就能种下这个反省自己的因。这就是法施的目地。


财施的目地是令众生能够得到法施的利益。财施有分前后大小。比如说布施今天要发米啦大家分一担前后来的都不一样搞不好后面来的就没有了。法施他一音说出去大家都听见无有前后他可以终生受用。所以说听法听到一句半句他听了以后终生的受用啊。


我们这一次打佛七开始是讲普通的一些开示后来讲《金刚经》。有一个居士他也是学佛学得很长时间真正讲经他还没听过这一次参加佛七听了以后他说这佛法实在太好了。他对我说受用很大现在整个心性都改变了。他碰到我好几次都跟我讲说这实在是太好了。你看见没有法施它能够有如此的利益。你如果给他东西他就会增长贪心有人送东西给我以后就等待有人东西培养他那种贪心和懒惰送好的他蛮欢喜如果送他不好的呢他甚至不高兴。


所以说他里面贪心嗔心都会有的。听佛法听得能够理解领会会欢喜不一定说完全记住我们像阿难那样多闻总持不忘我们是凡夫都记住了得了所以没记住都是正常你乃至从当中记住一句两句觉得自己有受用那你没白听没白来你要这样做如是观就能够毕竟大乐究竟大乐。但是这样真正地去实行去领会去体会才可以你不行不去做很难得到利益得到好处。听一段时间感觉蛮好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忘记了。


这个首先要全身心的放下放下世间一切的一切。如果真正能够放下世间世间一切无所谓是真正快活的事情不是说完全解脱。你把这世间看得很淡对名闻利养看得很淡你会很自在的。如果把名闻利养看得很重你会一意去求求来你觉得还不过瘾不够大然后继续这样就会很辛苦求来你又怕它失去


比如当官你就指望能够当到一个处级的干部就不错了一旦你得到处级的干部说我能够厅级该多好哪怕副厅级也可以啊然后还有省长书记一省的书记你觉得不够是不是这样人的欲望常常是这样这样会很辛苦的。


……下回待续





  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 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


 愿我临终无障碍,

 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

 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

 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华开后见慈尊,

 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

 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

 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

 毕竟当来得成就。



阅读原文